在美國,棒球、籃球、橄欖球、冰球是美國四大球賽。同時,棒球也是日本的國球。但是對很多國人看來,看一場棒球比賽,幾個小時的時間里,大多數時間都是處于“靜”的狀態,沒有激烈的對抗,其實這是不了解棒球,不了解棒球文化的緣故。
說到棒球比賽,第一印象往往是它的“靜”。若不是看臺上的喧囂,棒球簡直靜得不像一種運動?;@球、足球看的是整時段的連續動作:人不停的攻,球不停的往東西南北飛。棒球看的卻是時刻而不是時段,是中斷而不是連續。球飛出去是中斷,在投手與捕手的手套之間來去才是連續。靜,占去一場球賽的絕大部分。棒球的“靜”讓人學會等待,棒球場上有很多隊友,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卻很遠,球未被擊出之前,球員只能各就其位孤單的等待。
籃球、足球的人可以整場跑,打棒球卻沒那么自由,必須循著一條線,一壘-二壘-三壘,只許進不許退。盡管你希望安于現狀,只想固守原來的壘包,但后面的隊友會逼著你跑,就算跑的結果是被“殺”,十分無情。
籃球、足球的一群人在場上搶球,你沒搶到球不會留下任何記錄,就算人人都在拼命搶你不搶,也隨你便。棒球卻不行,是誰的防守機會,誰沒接到球,都會被清晰的記下,每個錯誤都會跟著球員一輩子,多少汗馬功勞也不能抵消,就像古代罪犯要在臉上刺字一樣。但是,既然人人都犯錯,犯錯也就不再那么可怕了。所以現如今的勵志書對棒球來說都是不值一提的。我們失意跌倒的時候可以找借口,咒罵我們的出身不好,埋怨命運的不公。被殺出局的棒球隊員雖然也是跌倒在地,卻必須站起來,拍拍球衣上的塵土,然后走出球場。他知道,觀眾對一個失敗者的背景并沒興趣。跌倒了爬起來,在棒球場上太尋常,太不值一提了。
由于棒球一局的終始不是計時,而是計算出局人次。所以,再怎么光芒四射的球員也是出局比奔回本壘多得多。所以失敗真的是沒什么大不了。發生了的事就是發生了,人生還要繼續。但所有的失敗與成功都是果,抉擇才是因。揮不揮棒是抉擇,把球傳給哪一壘是抉擇,該投好球,壞球、慢球、快球、直線球還是變化球也是抉擇。你不能說:“我不愿抉擇?!?
棒球提醒我們,人生也是由無數的抉擇時刻組成,你還在逃避,卻沒意料到逃避也是一種抉擇,后果由你承擔。接殺、三振、安打,我們在瞬間看到球員承擔抉擇后果。當然有人失敗就有人成功,但棒球也教人不必把成功看得那么了不起?;@球、足球都像兩軍對壘,像戰爭,棒球卻一點也不像戰爭,是九人防守一人。除非你打的是全壘打,一棒揮出所有壁壘應聲而倒。必須全神貫注寵辱皆忘,才能在瞬間做出最正確的抉擇。
棒球場上,令人振奮的全壘打卻常被接殺,這是棒球給英雄開的玩笑。英雄必須常常懷疑自己是狗熊,他最常被隊友拋上天空,也最常要隨隊友失望的眼神,渴望鉆入地底。撇開全壘打這種特例,棒球就很像警察捉小偷了。打者把球擊出就開始他的逃亡,奔回本壘,就是回家,成功的得分者是一個歷盡滄??释丶业木肟?,一點都不英雄?;@球、足球、曲棍球的得分都和英勇有直接關系,得分的人是神射手是英雄,棒球卻沒直接關系。只有棒球,能讓人完全開悟:英雄與狗熊的界線是如此脆弱。
很多時候,打擊者往往不能奔馳得壘,棒球教我們流汗耕種,幫助別人收獲成功。棒球教我們重視過程,而不是結局。說結局不重要是假的,哪有人不想成功的?只是球賽是由一系列抉擇的時刻所組成,你必須全神貫注寵辱皆忘,才能在瞬間做出最正確的抉擇。在瞬間即將來臨之時,得失心只會讓你分心。那一刻過去,成敗已經發生,只是你要面對的現實而已。
看懂棒球,看懂棒球文化,會讓你受益無窮!